查看原文
其他

乡土的滋味:驴耳朵面

千凤伊人 读书村 2018-08-06

寻找质朴生活,回到安静阅读:点击上方"读书村"↑订阅



驴耳朵面的回忆

文 | 千凤伊人


某日,看一做了教授,身在异地的同学在群里说:今天吃的驴耳朵,美的太。我们好多同学一看会心一笑,都说:“嗨,我也想吃驴耳朵了”。

他的话勾起了大家的驴耳朵情结。因为我们都是同龄人,我们都是吃驴耳朵长大的,想想我们这些70后,从幼年就开始吃驴耳朵了。那时,国家不富裕,小家更难言。整天上顿下顿吃秋粮,不是高粱面,就是玉米面。玉米面做粑粑面黄就玉米面搅团,来个客,你客气地让人:你吃你吃,人家说一样一样。你就你就,人家还说一样一样。真是吃啥都一样,不全是玉米面做的么,这到还能凑合一两顿。而高粱面压的所谓的钢丝面,或者高粱面锭锭,不敢经常吃,吃多了人受罪。

幸好,我婆做饭有一套,揉面时,把少的可怜的麦面先揉好,放到一旁饧着,再揉些高粱面或者玉米面。等她的秋面揉好后,麦面饧好了,她就把这两样面都用手摁薄,再擀成长条状。然后把高粱面或者玉米面放到麦面上,用麦面卷严高粱面或者玉米面成园柱,像我们做花卷那样做成长条。接下来拿来擀面杖顺着长条擀成约一尺长面条备用。记得那面的上面是带着弧度的,下面紧挨案板,肯定是平平的。这时这两样面就变成银裹金或者白包红了,看起来一层白一层黄,或红一层白一层,赏心悦目,煞是好看。

案上一切就续后,就等锅里水开了,水一开,只见婆拿出一板凳状家具,一头担在锅沿上,一头担在灶台上。锅里热气腾腾,婆把银裹金或者白包红放在板凳面上,用菜刀一刀一刀把面切成薄片下锅,只见婆一刀刀下去,薄薄的面片飞入锅里。水蒸气弥漫在锅的上方,婆上半身在水汽中若隐若现,她的身子宛若披上了一层白纱,神圣而美好。每到这时,我伸长脖子看面片在锅里欢跳,馋虫便也勾了出来,不停的催促烧锅的姑姑把火架旺些,我等着吃哩。倒霉的姑姑被我催得心烦意乱,她也想烧旺些么,可柔软的麦草就烧不出旺火么。有时面下锅里了火还就熄了,锅盘好很,咱没柴烧么,有啥办法,这一顿驴耳朵就不大好吃了。因为玉米面和高粱面如果不很快煮熟,会成烂面糊糊的。但大多数时间,婆总是想办法让我吃一顿煮得硬硬的驴耳朵的。有时看我急着催姑姑,她慈祥地看我一眼:“我娃不急,煮熟了婆给你舀第一碗”。切面是个技术活,必须快,还要薄。否则水汽一洇,面就软塌塌地粘刀或者粘板凳面。婆那时年轻,刀动得飞快,只看见面争先恐后地跳入锅里,在锅里打转。这时需要一个人站在锅旁拿勺或者筷子在锅里翻动,否则面会粘锅底,我就充当这个角色,筷子太短,我就拿勺搅。抬头间看见婆被热气蒸得满头大汗。我便拿个帕帕替婆擦把脸。当时家大人多,一顿饭做下来,把婆累扎了。很快面熟了,搭上笊篱捞出来,高粱面的颜色鲜艳,红白对比鲜明,玉米面的晶莹剔透,垂涎欲滴。形状和驴耳朵相似,尤其高粱面做的,还带着花纹像极真驴耳朵。婆很快就替我调一碗,可怜很,也只是放些盐醋,辣子是要等有亲戚时待客用的,平常不吃。幸运的是我家在千川,吃菜不愁,菜可以多放。婆就多放些菜递给我,我便狼吞虎咽地吃起来,婆看着我的吃相,长叹一声:“哎,我可怜的娃呀,有盐没醋的饭你还能吃这样好”。哀叹声里饱含无尽的无奈,辛酸。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,没奈何。许是我身体好,胃口好,对驴耳朵百吃不厌。过几天就要吃婆做的驴耳朵,也只对婆做的上瘾。记得有一次,婆没在家,二姑也来了,一向只在地里干活的母亲做高粱面的驴耳朵,或许是长期不做饭,或许是手艺不行,母亲做的驴耳朵面竟然一搅就跑到碗外面去了,我干看哩吃不嘴里去,一气之下,就跑出家门,坐到咀咀上一个人哭,整得二姑饭也不吃来劝我回去。这是我这辈子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了。从那以后,家里吃驴耳朵面都是婆做。我的童年就在驴耳朵面中慢慢走远了。

渐渐地,生活好了,高粱面从饭桌上匿迹了。婆就很少做秋粮驴耳朵,多数时间是纯麦面的,玉米面的有时也做,只不过是打个牙祭而已。每回吃驴耳朵,婆都要消一大碗肉臊子,西红柿鸡蛋一个菜,韭菜红辣子一个菜,蒜薹豆腐红萝卜洋芋一个菜。样样数数摆一桌子,看得我口水直流。再把油盐酱醋油泼辣子香油等瓶瓶罐罐摆跟前,供我调饭。婆看着我头不抬眼不睁的吃驴耳朵,总会感慨:往年把罪受尽了,我娃好好吃,不够了婆给你在做。

时光荏苒,岁月流逝,驴耳朵面的配料越来越多,也越来越好,吃起来更爽口了。但我再也没有吃出童年的味道,因为婆不在了,我的童年也就结束了。婆在,我就是她孙子,无论我多大,在她跟前都是孩子,也只有婆的驴耳朵面才能让我吃出童年的味道。我有时吃着驴耳朵觉得挺遗憾的,婆一辈子受苦受难,吃了一辈子有盐没醋缺调和的饭,现在社会好了婆却走了,愿婆在那个世界过得富足。

现在,我自己做了二十多年的饭了,有时心血来潮,会忆苦思甜,做顿驴耳朵面吃。但缺乏婆的耐心,把玉米面用开水烫了,然后揉进麦面做成,无论颜色,形状,薄厚都赶不上婆做的花驴耳朵面。但吃得全家人齐声叫好,就连平时喜吃肉的汉中籍的婆婆,身为凤县人的公公也喜欢吃。往往是前一天才吃了,第二天上赶着我又给她做着吃,婆婆说:“你夜个做个面我爱吃,你今天继续做,不要看我没牙了,我还是爱吃硬面。”有时还要巴巴地赶着给哥哥嫂子们介绍,让他们也吃我做的驴耳朵面。我便欣然答应,给二老继续做着吃,还边给他们讲故事。

传说啊在老千阳,那时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混居,牧民用手里的牛羊驴肉换农耕民族的粮食。有一年,遇到了百年不遇的旱灾。游牧民族远走他乡放牧了,留在千阳的只剩农耕民了。有个叫柱子的小哥,刚娶了媳妇进门不到一年,就遇到了这么大的灾难,逃荒去吧,年迈的老娘走不动,不去吧,等死。柱子和媳妇纠结了,就在举棋不定时,老母亲生病了,病中的人胃口变得刁钻起来,她想吃往年从牧民手里换来的驴耳朵肉,这一直是老人的最爱。这个要求可把柱子两口难为死了,他们家里除过一点少的可怜的麦面和高粱面,哪还有东西换肉吃,并且牧民们早远走他乡了。就是有东西换,又和谁换啊?两口子就苦思冥想,最后还是柱子媳妇机灵,她说:“娘最爱吃煮熟的驴耳朵,咱可以如此如此”。然后趴到柱子耳边小声告诉他,贤惠的媳妇是怕老娘听到伤心,才这样做的。晌午了该吃饭了,只见柱子媳妇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饭进来了。看起来和煮好的驴耳朵一样,一圈白,一圈红,红色的像驴耳朵的血茬,白色的像驴耳朵的筋骨,还真有驴肉的气味飘散。娘一闻到这个气味,即当就坐了起来,接过碗大口吃起来。柱子和媳妇交换了一下眼色,怕娘发现真相不吃了。坐在炕上的娘吃第一口时就发现了真相,可她怕两个孩子作难,硬是装着很好吃的样子把饭一口气吃完了,还高兴地告诉儿子媳妇:这驴耳朵就是香,娘一吃,精神多了,病也好了大半。小两口一看这情况,忐忑不安的心也落到了实处。事实上是柱子媳妇把高粱面裹进麦面里做成驴耳朵的样子,在煮面时加了一点从罐底抠的驴油,闻起来才有BDWB了驴肉的气味。过了几天,娘的病果然好了。从那以后,娘感念媳妇的一片孝心,就把这种吃食叫驴耳朵面,还传给四邻八乡。从此后,千阳大地就有了这种独特的吃食。 

公公婆婆就着我的驴耳朵故事,吃着我做的驴耳朵面,喜笑颜开,“我就说嘛,我都没牙了,还是爱吃你做的这面,原来就是给老人吃的”。婆婆满口没牙还大口大口吃着,和我聊着天。现在想来,那是古时候,粮食紧缺,聪明的千阳人为了让饭可口,把粗粮细粮搭配着吃,而想出来的好办法。现在社会好了,再也不用吃高粱面做的驴耳朵了,可这种吃食一代代流传了下来,发展演变到现在,就只是单纯的做成驴耳朵的样子,至于颜色,味道都不考虑了。因为现在物质富足,食物种类繁杂,要吃驴肉了就吃驴肉,要吃面了就吃面,还可以端碗面就驴肉吃啊。你说是不?但是,我们那代人都是被玉米高粱这些杂粮养大的,反而身体康健,不像现代的娃娃白米细面,还整天病殃殃的。究其原因,粗粮吃起不咋地,但它补人,让我们营养均衡,能满足我们的身体需要。现在想来,还挺怀念那时的生活的。如果有条件,建议现在的娃娃进食粗粮,吃几回真正的驴耳朵以平衡营养。

 

我作为千阳人把千阳的吃食传到了凤县,还让公公婆婆吃上了瘾。有时我就觉得我厉害的啊,竟然把千阳的驴耳朵面发扬光大了,让外地人都爱吃了。自恋了,大家别笑话啊。其实是咱千阳人的驴耳朵面真的好吃,咱千阳人的老祖宗聪明,发明了这么接地气的饭,叫了个这么接地气的名字。为咱千阳老祖宗点赞。

身在异地的千阳人,你想吃驴耳朵面了么,携着你的妻子儿女回趟故乡吧,看看二老双亲,让你亲爱的妈妈或者奶奶做一顿地道的驴耳朵面吃,你要知道你在异地做的都是山寨版的,就像我一样。只有妈妈或者奶奶才能做出童年的味道,才能解了你的思乡之愁。外地的朋友们看了我写的驴耳朵面,你如果想吃,欢迎你来千阳吃吧!热情的千阳人在等候着你。 

 (图片来自网络)

千凤伊人,发表有散文作品等,现居陕西凤县。

点下边标题阅读作者最新文章:

·我的黄里铺:舅家在那,曾祖母家也在那……

·秦岭深处的平木:我的小山村


读书村dushucun2015—鲜活·有质地·接地气

主持人:丁小村

联系QQ及邮箱:12545194@qq.com

微信交流群:读书村·微写作/QQ群:281290150

微信扫描或者长按下边二维码订阅丁小村言

有趣、有质、有味儿:文艺的、思想的、感性的

点击下面“原文阅读”可以查阅订阅丁小村言文章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